-
管护长效化 增产又增收(经济聚焦·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③)
来源:欧宝全站app 发布时间:2023-12-18 03:23:46
早上8点,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7组组长兼耕地保护“网格长”杨利红骑着电动车出了门。提前去自己负责的高标准农田巡一圈,确保没问题后再去上班,日复一日,这已经成了她的习惯。
作为一名“网格长”,杨利红匆忙的身影是永丰村深入落实建好良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缩影。近日,记者在永丰村走访发现,当地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探索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让高标准农田不仅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更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作为永丰村的12名“网格长”之一,杨利红负责管护7组的300多亩高标准农田。说起自己负责的农田,她如数家珍:“永丰村已形成了多种轮作模式,所以要时刻盯着田里的耕作情况。”
据介绍,永丰村早在2009年便开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5年实现了耕、种、播、收的全程机械化。目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6320亩,用于种植水稻的有5760亩,其中,高标准农田有3100亩,连片规模种植的有1500亩。
目前,永丰村已将划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责任细化到组,落实到田间地块。村里的12个组长兼“网格长”,加上负责巡耕地、巡治安的巡逻队,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监管到田的耕地保护模式。
接下来,永丰村还将系统推进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细化管护责任、推行网格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智慧管理、种植管控、动态管护等手段,对高标准农田实行全周期管理。
在高标准农田改造片,挖掘机、平地机、旋耕机等多种机械设备轰隆作响,数名农户正在进行翻耕作业;在已建成的连片高标准农田上,修补道路、清理淤泥、修缮沟渠等修复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当前,在永丰村的田间地头,处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2022年12月30日,东坡区永丰片区“天府粮仓”核心区建设专项规划正式对外发布,永丰片区被定位为样板区,永丰村高标准农田的提质改造升级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永丰村的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升级工作从去年11月底便开始了。计划投资1200余万元,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由国有平台公司与农发行合作融资,资金统一存入东坡区财政资金库管理,大多数都用在田间基础设施改造、耕地质量提升、智慧农业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建设。”东坡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张钰说。
据介绍,高标准农田管护资金的顺畅统筹,离不开四川省和眉山市的政策机制保障。
按四川省有关要求,各地市区县要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多元化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由县级财政结合实际需要,合理的安排落实管护经费,并将工程建后管护落实情况纳入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范围。
2022年,眉山市发布2022—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日会战”工作方案,从2022年10月中旬到2023年1月底,全方面推进2022年立项项目开工建设。目前,这些项目的建设已全面铺开,建好的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升级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当地还通过竞争性磋商等方式,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升级项目进行竣工验收,确保工程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改造效果。
资金有保障,项目推进如火如荼。“我们加强统筹协调,并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腾出一片,就推进改造一片,争取按时完成提质改造升级工作。”永丰片区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升级项目现场负责人杨伟说。
春回大地,生机勃勃,永丰村的农田里也孕育着无限生机,轮作种植的蔬菜正在拔节生长,绿意盈盈。“等这些蔬菜陆续采收完,我们要开始忙活一年当中的头等大事春耕了。”种粮大户邵国东说。
“到5月初,另一片地里栽种的豌豆也将迎来收获,这是去年5月以来的第三次轮作,之后我们再轮作种水稻。”提起“稻—菜—菜”三季轮作模式,邵国东赞不绝口:“既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也增加了每亩田的产值。”
然而,在2019年以前,永丰村还在推行“稻—菜”两季轮作模式。那时,普通田块容易受天气状况影响,两季轮作中间存在几个月的“空窗期”,农田没有实现充分有效的利用。如今,高标准农田具有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等特点,能充分满足农作物生长对土壤湿度的需求,当地顺势推广起更为合适的三季轮作。
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高级农技师黄长征说:为了逐步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单位面积产出,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园区根据每种作物的收割时间、种植效益、可行性和可复制性等,开展了大量探索和研究,最终再结合农户的优势差异,在永丰村固定下“稻—菜—菜”“稻—菜—药”“稻—药—麦”3种轮作模式。
据介绍,不同农作物的轮作,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逐步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地力水平,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这样也可以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黄长征说。
结合高标准农田优势,推广三季轮作,不但保障了粮食安全,村民的口袋也更鼓了。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介绍:2022年,永丰村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超4000吨,亩均稻谷产量达700公斤,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8万元,村集体收入也从2021年的12.28万元增至50万元,多项指标创下新高。
永丰村的实践,折射了四川积极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的努力。截至2022年,四川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00万亩,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全省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230万亩、改造提升598万亩。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做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上一篇:旋耕机成春耕“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