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收获机、倒伏收割“神器”、“空调”粮仓……东北秋收季“刮”起智能风
来源:欧宝全站app 发布时间:2024-02-27 20:00:48
新华社哈尔滨10月27日电题:无人收获机、倒伏收割“神器”、“空调”粮仓……东北秋收季“刮”起智能风
正值秋收时节,当很多人还在脑补农民弯腰弓背、挥汗如雨的农忙画面时,在东北的广袤农田里,无人收获机、倒伏收割“神器”、“空调”粮仓等智能化农业机械,令这个收获季充满科技风与未来感。
近日,在黑龙江省红卫农场种植户韩双栋的水稻田里,三台无人驾驶智能收获机自动转弯,身后“吐”出粉碎的秸秆。不一会儿,一块7亩的水稻田就收割完毕了。记者登上无人驾驶智能收获机,发现一个四方形盒子是这台机器的“大脑中枢”,显示屏上闪烁着一些数据。
“这个37,表示在头顶上方可以接收到37颗北斗导航卫星信号。”一位技术人员介绍,盒子里加载了复杂的软件系统,用户只要输入地块定位,点“开始”键就可以操作了。
在收获现场,记者随手抓起一把粉碎的秸秆,发现里边没有一颗遗失的粮食。红卫农场农机科科长李岩说,借助北斗导航卫星定位,无人驾驶收获机提高了收获精度,能够大大减少收割过程中的粮食损失。
不久前,无人农业作业试点现场推进会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召开。在这个会上,工业与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在试验区建设的带动下,具备无人驾驶能力的拖拉机、插秧机、收获机等已逐步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销售各类无人驾驶农机装备和系统1.17万余台套,同比增长213%。
智能农机改变了传统秋收方式。记者在辽宁省铁岭县蔡牛镇张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地里看到,一台大型联合收获机正在作业;驾驶室的显示屏上,玉米的水分、产量、收获面积等信息实时更新。
张庄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说,一台收获机每天可以收获200亩玉米,过去种地用“小四轮”,灭虫用小药壶,收获用镰刀,现在种收都是智能化大农机。“以前十几天才能收完的庄稼,现在几天就能完事。”
今年8月底、9月初,东北遭遇台风“三连击”,部分地区玉米出现倒伏,一些农户曾一度犯愁怎么收。如今,一台台通过改装的收获机如“变形金刚”般在地里驰骋,扶起秸秆,收获玉米,这种秋收“神器”确保颗粒归仓。
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农安县,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忠余正开着改装收获机收割倒伏玉米。收获机的割台上加装了三对辅助喂入搅龙。收获机启动前行,搅龙开始旋转,趴在地上的玉米秸秆被割台前尖扶起,顺着搅龙被拽上割台,玉米棒被收进仓内,秸秆被粉碎铺在地上。
今年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经营的7500多亩玉米倒伏严重。“玉米秆横七竖八地倒在地里,一开始比较犯愁。”李忠余曾经做过10年的农机维修工,经过十几天的反复试验,他将合作社6台收获机改装。
为了让更多农民掌握改装经验,农安县农机部门专门组织了改装农机作业现场会,邀请李忠余为当地种粮大户现场演示。目前,吉林省有超过15000台经过改装的收获机正在地里抢收粮食。“预计10月底秋收基本结束,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邬晓东说。
为适应倒伏作物收割要求,加快抢收,黑龙江省财政下拨1.7亿元,用于收获机械改装补贴,目前已改装近2万台机械用于秋收,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在黑龙江省兰西县兰西镇种粮大户周春波的玉米地里,改装后的收获机正在收获倒伏玉米。周春波说,9月初因为台风玉米出现倒伏,当时玉米到了成熟期,对产量影响不大,但如何收回来却是件犯愁的事;现在看,改装后的“神器”起了大作用。
记者日前走进中储粮哈尔滨直属库有限公司。记者登着长长的边梯,走进长67米、宽29米、高约8米的高大平房粮仓,脚下储存的玉米达6米多深。
中储粮哈尔滨直属库有限公司保管员邢艳说,本仓现存6700吨玉米,等级国标二级,目前仓内平均粮温18摄氏度,粮情稳定,储粮安全。
看似普通的一间粮仓,却藏着不少科技秘密。过去,给粮仓“体检”是个人工体力活。几米长的温度计,每隔一段距离就得插上一根。而如今,上百个粮温传感器分布在每个粮仓不同位置,坐在办公的地方里打开电脑,就能看到仓内各处的粮温变化。
中储粮哈尔滨直属库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公司科技储粮覆盖率达到100%,标准高大平房仓使用先进的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高效低碳环保,粮食储存三年品质新鲜,粮食损失率很低。
在中储粮集团吉林分公司龙嘉直属库,通过现代化的储粮技术,几十名在岗人员管理着上万吨玉米。在直属库粮仓内,记者看到一颗颗玉米籽粒饱满,抓起一把感觉冰凉。
仓库保管员刘玥说,通过应用内环流绿色储粮技术,冬季积蓄冷源,夏季智能环流,使粮食始终保管在“空调房”里。“粮仓全年保持在低温状态,大幅度降低了粮食生虫、霉变的概率,保障了每一颗粮食的品质。”刘玥说。
一些粮库还安装了智能化粮库系统。在中储粮沈阳直属库的监控中心,可通过高清摄像头随时调阅粮仓内部情况。中储粮沈阳直属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弢琦说,无论直属库的哪个粮仓,都可在线查看粮温等基础信息,放大后可清晰看到每一粒稻谷。
为期4天的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会展中心拉开序幕。2024年2月2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人们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参观中国移动展台。
这个由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发布的文生视频模型,只需要一段提示文本,就能生成具有多个角色和特定动作类型,且主题和背景基本准确的高清视频。
体内微型处理器连接电极,采集颅内脑电信号;体外机为体内微型处理器无线供电,实现脑电信号传输,并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把脑电信号“翻译”成外部设备的控制指令。
该校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谭海仁教授课题组在大面积全钙钛矿光伏组件领域取得了新突破。团队通过研究实现了铅锡钙钛矿薄膜的大面积、均匀化制备,并在此基础上构筑全钙钛矿叠层电池。
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日前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颁发杰出服务奖,以表彰他创建半相合骨髓移植“北京方案”,为国际血液病学作出杰出贡献。
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习亲自担任组长,在会上强调:“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文提出,将从增强数据安全保护意识、开展重要数据安全保护、强化重点企业数据安全管理、深化重点场景数据安全保护四方面提升工业公司数据保护能力。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资源持续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年一度的学术委员会会议23日在京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确认我国共有中药资源18817种。
积极探索建制化科研组织模式,有助于提升国家科学技术创新整体效能,进一步激发科研主体的创新活力。当前,发挥好建制化科研组织模式优势,还要进一步完善科研机构内部协调机制,提高资源共享水平,优化科研评价体系。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近日公布消息称,保护区内发现苦苣苔科植物新物种巫溪马铃苣苔,相关成果已在国际植物学刊物在线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AI技术融合他人面孔和声音,制造非常逼真的合成图像来实施新型网络诈骗,这类骗局常常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给被害人造成较大损失。我们该如何看清这类AI“深度造假”?
我国渤海深层油气勘探再获发现,亿吨级油田渤中26-6油田新钻探井测试产能创新高,新增油气探明储量超4000万立方米,推动该油田累计探明储量突破2亿立方米,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变质岩油田。
风力发电取决于风力大小、太阳能发电取决于阳光是否充足,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的“风乌”大模型,正在让AI用于气象预测,辅助防灾减灾、能源生产。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关键一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把科学技术创新摆到更突出的位置,重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在守住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底线和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线基础上,我国明确村庄规划实施的“农民主导”特征并坚持“多规合一”改革方向。
工业与信息化部近日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了到2025年和2030年的一系列建设目标,同时规划了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框架和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制定重点领域。
虽然AI绘画在技术层面有重大的突破,但在创造上却有其限度。AI自始至终是技术,是工具,AI绘画作品不是艺术作品。
总之,AI是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属于新时期人类智能的外在表现形态。AI时代艺术领域产生的AI绘画,其本质上也就是“人类艺术智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而创造的“人类智能艺术”,这当然仍属于人类的艺术创作行为。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快速迭代的关键阶段,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其对传统的线性科学技术创新模式也提出了新挑战。
上一篇:玉米收成机 秋收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