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812】【推動高質量發展 深化全方位轉型】托起舌尖美好 同享美好日子
来源:欧宝全站app 发布时间:2024-06-14 02:16:21
近年來,山西省用實際行動扎實踐行大食物觀理念,在保证糧食供給與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量体裁衣發展農林牧漁等產業,統籌果、菜、魚、肉、蛋、奶這些農產品供給,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來源,全方位发掘食物供給潛力,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守牢“米袋子”,拎穩“菜籃子”,裝滿“肉盤子”,以多元優質的供給守護著人們舌尖上的美好。
“你看現在的生果,種類多得讓人驚嘆,就拿橙子來說吧,就有臍橙、褚橙、愛媛橙等很多品種,挑得目炫繚亂。我們年輕的時候,吃得最多的便是山藥蛋煮面條,現在一年四季想吃啥有啥,就連曾经沒見過的南边的竹筍、菜心也很常見了。”逛超市對於75歲的文紅葉阿姨來說是“每日必修課”,她的樂此不疲源於食物的琳琅滿目,用她的話來說“即便不買看著也是一種享用”。
從吃得飽、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大众的飲食觀念正在悄然發生改變,食物需求也愈加多樣化,因而,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勢在必行。
穩糧保供,始終是農業生產的頭等大事。5月15日,省委副書記、省長金湘軍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表明,山西踐行大食物觀,杰出穩糧保供。山西省是糧食產銷平衡省,在播種面積、總產、單產三連增的基礎上,持續夯實犁地基礎,特別是打好有機旱作品牌。每年新建改造高標准農田265萬畝,进步糧食作物單產。統籌果、菜、魚、肉、蛋、奶這些農產品供給,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多年來,山西省堅持藏糧於地,把高標准農田建設作為構建現代農業格式的根本性办法,採取“長牙齒”的硬办法切實加強犁地保護,堅持農田姓“農”、良田種糧,用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高標准農田“托底”糧食安全,端穩“中國飯碗”。现在全省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2488.45萬畝,佔永久根本農田的52.4%。
在廣袤肥美的土地上,2023年山西省糧食播種面積4741.4萬畝,全省糧食總產量295.6億斤,均匀畝產623.5斤,總產單產再創歷史新高。同時,強化生豬產能調控,支撑奶業健康發展,新增設施農業16.6萬畝,全省肉、蛋、奶、果、菜產量分別增長8.3%、7.4%、3.0%、9.0%、5.5%。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增產,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供给了支撐。
5月底,記者走進晉中市榆次區長凝鎮南合流村乡民李文利的蔬菜大棚,眼見一排排西紅柿長勢正旺,熊蜂飛來飛去忙著授粉,旁邊水肥一體機、打藥機、溫濕度操控系統一應齐全。“我這一個棚佔地2畝,一年能收入四五萬元吧。”南合流村有34個蔬菜大棚,前茬種西紅柿,8月份西紅柿收完后又種西葫蘆,大部分銷往廣東、福建等地。李文利說:“我們這片的農民自古就有種菜的特長,村裡從2021年開始使用機動地發展蔬菜種植,我们的收入大幅度进步了,曾经種玉米時一畝地純收入才1000元。”
晉中市使用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大力發展設施蔬菜,2023年新建設施7963.5畝,改造設施6052畝,完结省裡目標任務的199%。到5月20日,蔬菜產量為24萬余噸,同比增幅5.2%﹔2023年呂梁市建設35個千畝級糧食高產創建演示片,獲“全國農業農村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大同市將天鎮縣上吾其村打造成全省唯一超萬畝的設施蔬菜村,吸納用工近5000人﹔朔州市草牧業發展勢頭強勁,鮮奶產量、肉羊出欄、飼草種植等指標多年全省榜首。
地處呂梁山内地的中陽縣晝夜溫差大、森林覆蓋面廣、水資源豐富,好山好水好空氣造就了中陽木耳“挨近天然、耳形如月、光澤乌亮、肉厚細膩、筋道耐嚼、口感滑爽、膠質豐富”的獨特品質。山西心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建於中陽縣暖泉鎮的九泉山,佔地3000余畝,是一個集專家院士作业站、食用菌研讨院、年產1億棒菌包生產及養菌儲存綜合體、標准化大棚種植基地、黑木耳觀光採摘文旅康養等於一體的上下游全鏈條循環經濟產業園,公司副總經理雷永祥介紹說:“我們公司年產干耳5000噸,銷往全國各地,年產值近10億元,每年可帶動中陽及周邊縣市10萬余人次就業。”
中陽木耳不僅為全國公民的餐桌奉獻了甘旨,也帶動了上下游相關產業鏈一起發展,同時促進了當地農民就業增收。任旭紅是暖泉鎮河底村人,現在是心言公司的一名工人,5月22日,記者在公司的苗棒廠拌料裝袋車間見到了他,他說:“這份穩定的作业我感覺特別踏實,一個月能掙6000多塊錢,家門口就地就業,還能够照顧爸爸妈妈。”暖泉鎮劉家坪村婦女任桂英和老公劉利忠租了心言公司的31個木耳大棚,“曾经到處打零工,有一下沒一下的,一年也就能掙一兩萬元。種了木耳今后,心裡特別有干勁,一個棚一年大约能有2萬元的純收入呢。”任桂英介紹說,曾经棚裡用的是東北拉來的菌棒,因為路程遠、路上有損耗,連運費帶裝卸費一棚得花1.5萬元左右,現在用的是心言公司自己產的菌棒,隻需要花1200元就到棚裡了,大大地節約了本钱。走進木耳大棚,隻見一串串懸挂在空中的菌棒摆放整齊,工人正在緊鑼密鼓地“挂棒”,來自武家庄鎮武家庄村的孫愛蓮特別精干,“我一天能挂5000棒,一個月能掙1萬多元呢。”
大閘蟹、三文魚、火龍果,這些乍一聽不大可能在山西生產的,現在不光在山西生產了,并且還“火出圈”。
在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郭家村,大片的鹽鹼灘地曾讓當地農民苦惱不已。现在,這裡散布著一個個現代化的南美白對蝦養殖車間,“硝池水富含多種天然微量元素,十分有利於對蝦養殖。我們採用工廠化養殖,8米見方的養殖水域可年產4批共5000斤對蝦。”運城海晟源漁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嘯很是驕傲,南美白對蝦的養殖不僅豐富了大众的餐桌、帶富了當地乡民,也使旧日的地域劣勢變成了優勢。
“我們漁場佔地上積85畝,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冷水魚養殖基地,年景魚500噸,年銷售收入2000余萬元。三文魚在我們這裡養到1公斤左右時銷往山東,再進海裡養一段時間就能够上市了。”在山西沁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胡進富盛大介紹了很多人並不了解的山西特產三文魚。
甘旨的魚蝦、鮮美的菌菇、别致的生果,老大众的飯桌來自“海陸空”、调集别致珍。從水域到森林,從作物到微生物,山西省聚集農業現代化大產業,著力提質增效,充沛發揮地域比較優勢,做好“土特產”文章,“大食物”廣度不斷拓宽、深度持續延伸,不再隻盯著有限的犁地解決吃飯問題,而是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老大众的餐桌越來越豐富,同時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
近幾年,“綠色健康”概念備受消費市場青睞。“營養健康食物愈加遭到居民關注。能够預判,未來優質、健康食物消費的增長空間巨大。”山西品牌研讨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田德生表明。“綠色健康”消費理念,深入觸動著供給一端的調整與变革。延長產業鏈,进步供給功率,向二產部分要附加值、要新式食物,成為行業發展趨勢,功用農業方興未艾,富硒、有機等產品備受追捧。
順應市場需求,山西省安身資源稟賦優勢,積極實施農業特優戰略,發揮晉中國家農高區的科技優勢,依托晉南果品、忻州雜糧、晉北肉類等渠道,打造農業產業強鎮和特優農業產業強縣、省級重點產業鏈,發展鄉村旅行、農村電商等新業態,以全產業鏈來推動農業的高質量發展。2023年山西省新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產業集群1個、產業強鎮4個、農業現代化演示區4個,打造12個省級特優產業強縣,更多像平遙牛肉、隰縣玉露香梨、沁州黃小米、晉城三文魚等三晉優品走出山西,豐富我们的餐桌,滿足公民高品質日子。
陽泉市充沛發揮富硒土地資源優勢,本年將建設富硒雜糧標准生產基地10萬畝、富硒連翹茶標准生產基地6000畝、富硒薯類標准生產基地1500畝、富硒生果標准生產基地2000畝、富硒蔬菜標准生產基地300畝。交口縣與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讨所协作,開發了“交香一號”“雙香16號”等香菇新品種。建成有機種植產業循環演示園、雙池“十裡香菇長廊”和13個功用區,成為綠色循環高效的現代化食用菌園區。山西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特聘育種專家、植保與營養專家和病虫害防治專家組成谷種科研小組,加大沁州黃谷種科研,使沁州黃小米品質、色澤、口感穩步进步,成為名副其實的功用營養小米。
2023年山西省啟動5大類27項農業關鍵中心技術攻關,新通過國家審定登記品種63個,入選國家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3個,全國最多。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3.5%,高於全國中等水准。全省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証723個,超額完结年度任務。
在更廣泛的空間裡,人們通過現代科學的設計,正在生產出更多甘旨且健康的食物,也進一步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能的生態循環形式,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山西省水產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雷普勛介紹說,魚菜綜合種養形式通過物理過濾、生物淨化、殺菌消毒等技術办法實現循環水養殖,養殖尾水用於種植區域進行蔬菜種植,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上肥”。從全省來看,均匀單產每立方水體35公斤左右,與傳統池塘養殖比较同產出節水約95%、節地約90%。
倉廩實,全国安。科技賦能大食物觀,必將開辟更多獲取食物的新途徑,讓食物品類愈加豐富、結構愈加優化、品質更有保证。(記者王秀娟)
“本年前9個月我家收入总共3.1萬多元,僅通過土地流轉種植馬鈴薯和在基地干活,收入就增加了1萬多元。”在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東梁鄉東梁村,乡民王建明掰著手指算起豐收賬。…
戴上眼鏡,躺在沙發上,眼前出現虛擬場景:自己似乎在飛躍高山峽谷,雄鷹不時從身旁掠過,風聲呼呼作響。遽然,一個360度的大轉體,讓人發出驚呼,倍覺興奮。…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上一篇:天山南北铺展“科技春耕图”
下一篇:【48812】中赞友谊农场的故事